“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自硝烟中诞生,在风雨中传唱,无论何时何地响起,都能让每一位中华儿女心潮澎湃。90载岁月流转,这首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不朽战歌,是如何成为民族强音的?近日,“跨时代的前进号角——田汉与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主题展览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大观厅开幕,中国旅游报社记者和众多观众一起在展览中寻找答案。

“跨时代的前进号角——田汉与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主题展览在北京开幕 记者 夏冬阳 摄
田汉探索“新诗歌音乐”的艺术实践,《风云儿女》剧本中的诗稿,聂耳谱曲,报刊发表,唱片录制,电影放映,1949年《义勇军进行曲》被赋予国歌神圣地位,2004年被正式写入宪法……展厅内,百余张珍贵照片与历史实物展示了《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的艺术探索历程,诉说着《义勇军进行曲》从战火中走来的不凡历程。
在一份泛黄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铅印批注手稿前,观众们驻足良久,仔细观看密密麻麻的修改笔迹。歌剧中发出的“我们不做亡国奴,我们要做中国的主人”的呐喊,至今依然振奋人心。
“每一处修改都是精益求精,展现了田汉‘以笔为枪’的创作理念。”展览导赏主讲人、田汉基金会秘书长、田汉之孙欧阳维介绍,“正是这些早期实践,为《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积累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跟随欧阳维的导赏,《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脉络清晰可感。1934年冬,田汉在上海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剧本,写下了题为《万里长城》的诗歌初稿,其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等诗句成为国歌雏形。随后数月,这首战歌在危难中加速诞生。1935年2月,田汉被捕后,聂耳主动请缨谱曲,3月底完成初稿,4月赴日本后定稿寄回国内。1935年5月,歌曲开始密集传播,报刊发表、唱片录制、电影首映,铿锵旋律如同燎原之火,迅速燃遍神州,唱响海外。1949年9月,基于“安不忘危”的深刻共识,《义勇军进行曲》被赋予国歌神圣地位。
一段旋律就这样在历史的淬炼中完成了从战歌到国歌的历史性升华。
“《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国歌,是田汉、聂耳以及中国新诗歌音乐界的荣誉。”在田汉的手迹照片旁,欧阳维停下脚步,向观众们解释着祖父当年的心情。他身旁,一群来自北京市平谷区德翰实验小学、身着鲜红色校服的小学生听得格外认真。

欧阳维为观众讲解 记者 夏冬阳 摄
“以前只知道国歌是谁写的,今天才知道国歌创作背后还有这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六年级的萱萱告诉记者,通过这次参观,她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萱萱的同学田宇轩也深有感触:“革命先辈们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坚持创作,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让我特别感动。以后再唱国歌,我一定会站直身子,把每一个字都唱得更响亮!”
童言稚语中,民族精神的火种悄然传递。“田汉、聂耳等革命先辈在民族危亡之际,以民族解放为己任,用艺术呼唤民众‘起来’,为民族复兴作出了不朽贡献。希望通过展览致敬革命先辈,更希望他们的奋斗精神、忧患意识和创造精神能被年轻一代铭记,一代代传承下去。”欧阳维说。
从战火中诞生的铿锵旋律到新时代的奋进号角,90年来,《义勇军进行曲》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中永不消逝的强音,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前进!前进!前进!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