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佳”出发 续写乡村旅游新故事

小编:赵垒 史晓宇 <video width=&quo发布日期:2025-11-17浏览量:3
核心提示:当阳光洒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篁岭村层层叠叠的民居上,晒台的竹匾里,辣椒、玉米、南瓜片铺展成了一幅斑斓的画卷。街巷中,游客们举着相机,找着最佳拍摄角度;不远处的天街集市里,手艺人低着头做着油纸伞,桐油的清香随风飘散……

自联合国旅游组织发起“最佳旅游乡村”评选以来,我国已有19个乡村入选。这些脱颖而出的乡村,以“最佳”为新的起点,朝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继续前行,让游客感受“诗和远方”的美好,让世界聆听中国乡村的交响。

绿水青山敞开共富之门

深秋的余村,稻浪金黄,一派丰收景象。这个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的浙北乡村,因境内的天目山余脉及余村坞而得名,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里首次提出而闻名。2021年12月入选“最佳旅游乡村”后,余村继续进军国际舞台,打造“世界的余村”。

绿水青山愈发灵动

深秋走进余村,如在画中游。道路两旁,一侧是稻田、池塘,另一侧是洋气的咖啡屋、图书馆和天幕,远处的竹海云雾缥缈。

近4年来,余村变样了。28处新打造的乡村艺术小品和景观农田、10公里环村绿道,以及新建成使用的游客服务中心,让余村更加宜居、宜游。

捧回“最佳旅游乡村”的荣誉,余村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提升乡村颜值,让这片绿水青山愈发灵动、魅力十足。

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余村高标准提升环境风貌,联合周边乡镇,通过整合全域生态资源,对废弃矿坑、拆后空地、闲置空间等实行微改造、精提升,扮靓美丽庭院、美丽田园,全面提升乡村颜值。

漫步余村,一种自由自在的氛围扑面而来。“没想到余村有这么多游玩选择。”辽宁游客胡欣欣告诉记者,余村是一个可以反复游玩的旅游目的地,在绿水青山之间有更多放松的选项。

聚焦乡村消费新形态,余村花了不少心思,打造了自行车俱乐部、后巷创意街区等新业态、新场景,形成百花齐放、整体推进的全域运营乡村旅游新模式。同时,全面提升文旅配套设施,加快余村后巷建设,盘活乡村空间,利用村庄闲置房屋,落地浙大机器人、吴均汤包、有院儿工作室、青年换宿计划等新兴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多打卡地。

不仅如此,余村还通过建设“乡村大脑”,搭建智慧化平台“乐居余村”“乐游余村”,推广自动报站器和自助讲解器,提升村庄的数字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青年人才发挥力量

“余村留住了‘绿’,更迎来了‘青’。”采访中,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负责人一再提及“青”,即青年人才的力量。“入选‘最佳旅游乡村’后,余村致力于打造中国式乡村景区化的‘重要窗口’、营造百姓和游客心中的‘精神原乡’,这就需要引入大量青年人才,发挥他们的力量。”

“我们秉承‘跳出小余村、发展大余村’的理念,以余村村域为核心,联动周边1镇2乡24个村,形成了以点带面、片区组团、整体提升的发展格局,构建了小余村村域、余村旅游度假区、大余村延展区3个圈层。”这位负责人介绍。

2023年开始实施的大余村O2生态文化圈计划,既是大余村建设的一部分,也是青年人才创新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示。2022年7月,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推出后,迅速吸引了合伙人、在地创业者、跨界先锋青年等年轻群体。“为何不把大余村的文旅资源整合,把大家的创意想法集聚,在村里营造更多新场景,让在村青年的生活方式更有趣呢?”一次思想碰撞后,这群年轻人共同发起了大余村O2生态文化圈计划。“绿色”“活力”“共创”“和美”是这一计划的关键词。围绕“文旅产业赋能”“青年社群营造”“艺术乡建共创”3个主题,通过全年开展260余场文化活动,在焕新大余村既有文旅空间的同时,落地更多时尚多元文旅新业态。同时,余村通过飞盘社、登山社、摄影社、咖啡社等社群营造,增强乡村与青年的黏合度;举办了年味民俗、非遗市集系列活动,提升年轻群体的参与感。

近年来,余村引流的方式很多,包括“景社共生”。通过构建余村大景区、青年大社区两大载体,以全力打造青创新城为指引,建成了乡创孵化园区“青来集”和最大的数字游民基地“DN余村数字游民公社”;充分发挥“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平台优势、各景区市场化运营人才资源,促进景区、乡村之间人才互引,全方位推动乡村青年集聚。余村先后落地合伙人项目70余个,吸引1200余名青年人才落地乡村。

“福建和浙江的乡村旅游发展有相似之处,学习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余村是个好样本。”来自福建南平的黄娜娜常年从事乡村旅游工作。在她看来,余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更重要的是对绿水青山有一种敬畏之心,对青年人才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在这里,她找到了寻找已久的答案。“以后我会重点关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打造更多适合年轻人慢生活的旅游产品。”

“余村故事”世界展示

入选“最佳旅游乡村”后,余村开始走上全球舞台,展示中国美丽乡村的“蝶变”。

2022年启动的“全球合伙人”计划,让更多外国游客来到余村,有些人留了下来。同时,余村借力国际文化品牌扩大国际影响力,开展文艺赋美工程,聚焦艺术“掘金”与艺术“共富”,以跨界流量IP、国际展演活动,加速实现文旅市场下沉和流量转化,让“余村故事”常有常新。2024年安吉(余村)生态文明国际传播中心成立,借力高端“国际朋友圈”打造余村官方海外传播阵地。

“随着近年来外国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自发组织了英语角,大家学习英语,村民和外国游客交流越来越自信了。”安吉县委党校校委委员潘文革回忆余村走上世界舞台的“蝶变”,感触很深。“如今,余村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很多外国考察团和游客慕名前来,余村走上了世界舞台。”

“没想到余村有这么多年轻人,展示了中国乡村的活力。”在韩国游客金锦宣看来,“最佳旅游乡村”名不虚传,这里拥有前沿的技术、最美的风景,以及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向世界展示了乡村最美好的样子。

在印度尼西亚旅游部政策分析师阿里·努尔曼看来,余村的乡村旅游水准代表着世界级水平,其可持续发展理念值得其他国家学习,余村为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示范。

今年10月中旬,联合国旅游组织第五届“最佳旅游乡村”颁奖仪式在安吉举办,湖州南浔荻港村入选,湖州成为全球唯一拥有两个“最佳旅游乡村”的城市。

“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民增收、建设和美乡村、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湖州将发挥“最佳旅游乡村”带动作用,全力推动湖州乡村旅游绿色共富发展,探索健全“两入股三收益”等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景区、村庄、片区组团发展,引导乡村能人、社会资本、青年人才参与景区村庄运营,带动农民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让村游富农成为绿色共富的最强增长点,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记者 杨丽敏)

篁岭“晒”的不只是秋

当阳光洒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篁岭村层层叠叠的民居上,晒台的竹匾里,辣椒、玉米、南瓜片铺展成了一幅斑斓的画卷。街巷中,游客们举着相机,找着最佳拍摄角度;不远处的天街集市里,手艺人低着头做着油纸伞,桐油的清香随风飘散……

篁岭,一个曾因“人走、屋空、田荒”而逐渐消沉的古村,2023年以“晒秋”为标签,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两年来,以晒秋为起点,篁岭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表达,向“世界级乡村旅游目的地”迈进。

晒的是民俗文化

晒秋是篁岭人山居生活的智慧,“地无三尺平”的陡峭地形,让当地村民只能在屋顶、窗台晾晒农作物。这个延续了数百年的农俗,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成为这座古村与外界对话的独特语言。

春夏秋冬,篁岭“晒”的内容随着季节而变换:春晒茶叶蕨菜,青翠欲滴;夏晒茄子豆角,清新爽口;秋晒辣椒皇菊,热烈奔放;冬晒腊肉香肠,年味十足。五彩的农作物与黑白灰的徽派建筑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引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近日,来自马达加斯加的留学生乔安安来到篁岭。“一直听闻篁岭晒秋景色美极了,是世界上最美的村落,我很想近距离看看晒秋是什么样的。”她说。

很快,乔安安就被不远处的天街非遗工坊里,正在忙碌的手艺人吸引了。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素白的油纸伞上,空气中弥漫着桐油与宣纸特有的清香。“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油纸伞的代表性流派之一。小小的油纸伞看起来简单,但其背后的制作工艺有数十道。”甲路纸伞手艺人邓钰正在向游客展示制作过程。一旁的游客认真地学,绘制属于自己的油纸伞。“没想到这里的文化如此有魅力。”乔安安说。

“篁岭并未止步于视觉呈现,而是将晒秋升华为可参与、可体验的民俗项目。”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吴向阳说:“入选‘最佳旅游乡村’后,我们以此为新起点,推动旅游业态从观光向‘旅居+体验’深化,核心是让‘晒秋’IP活起来。我们开发了农事体验、非遗研学等项目,丰富了夜游和高端民宿产品,让古村的‘形’与‘魂’更好地结合。”

晒的是邀客请柬

曾经的篁岭,也会像一些景区一样,受困于“门票经济”与淡季的萧条。而如今,通过“白天+夜晚”“四季+全域”的产品布局,篁岭逐步构建起“留得住人、沉得下心”的旅居生态。

白天的篁岭,是乡愁的体验场。而当夜幕降临,篁岭又变成了另一种模样——“晒秋长桌宴”准时开席,近百米的长桌上摆满了当地特色美食,粉蒸肉、糊豆腐、酒糟鱼……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围坐在一起,品尝大自然的馈赠。“这种感觉很奇妙,素不相识的我们因为美食亲近起来。”一位来自广东的游客感慨道。

晚餐后,“魔幻流光森林”的入口处已排起了队。白日里层林尽染的山林,入夜后仿佛被施了魔法,游客穿过流光交织的蘑菇森林,在萤火虫灯海中漫步,森林变身光影秘境。

在祠堂广场,“篁岭小村晚”热闹开场。村民们自编自演的舞仙鹤、滚灯舞等节目,虽不专业却充满真情。晚风轻拂,火光跳跃,游客们情不自禁地加入舞蹈队伍,这一刻,所有人都成了篁岭秋夜的一部分。

村民们不再是乡村旅游的“看客”,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是“晒秋大妈”、策划师、古建修复师等,在家门口获得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成为篁岭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和代言人。

“现在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我们篁岭,以前是一个很古老的村庄,村民靠种田种地获得一点收入。现在,旅游业发展起来了,我们都在这里上班,景区发展得这么红火,我们也跟着开心。”篁岭村民汪杏花笑着说,“篁岭打造‘世界级乡村旅游目的地’,我们很有信心!”

“篁岭最大的优势是‘独特的活态文化与村民主体地位的结合’。晒秋是鲜活的生产生活场景,而村民是这份民俗文化的传承者,这是篁岭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吴向阳介绍,2024年,篁岭年接待游客312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6万元。

晒的是世界回响

篁岭的发展目标很明确,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去年9月,第三届国际旅游名村村长大会暨“最佳旅游乡村”论坛在篁岭举办,来自联合国旅游组织、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以及三大洲的16个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

近几年,篁岭持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品牌,篁岭晒秋文化节等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

篁岭成了央视等媒体的常客,从大型航拍系列纪录片《航拍中国》到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从大型演播室益智类文化节目《绿水青山看中国》到全媒体特别节目《还看今朝》,篁岭的形象传播到世界各地。

“通过这些尝试,我们不仅提升了篁岭的国际知名度,也在努力为游客提供更加国际化的服务保障,包括改善交通、住宿、餐饮和标识标牌等,提供多语言服务,确保游客获得良好的体验。”吴向阳说,“未来,我们将围绕 ‘世界级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深挖文化内涵,让晒秋等民俗以更创新、更具体验性的方式呈现;加强景村融合,带动周边村落共同发展,让红利惠及更多乡亲;主动拥抱国际舞台,让篁岭模式成为乡村共富的‘参考’,为全球更多乡村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作者:王书玥 记者 周晨)

朱家湾村的慢生活和大蓝图

朱家湾村位于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营盘镇,背靠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3%,年平均气温12℃,负氧离子含量远超城市,绿色生态是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底气。2023年朱家湾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两年来,这里又有了新变化。

更有意思的体验

近日,专程到朱家湾村赏秋的西安欧亚学院教师秦向伟一家收获了意外之喜。“这里不愧是‘秦岭天然氧吧’,既能看风景,又能体验非遗项目,比单纯观光有意思多了。”他们对柞水渔鼓表演印象深刻。

柞水渔鼓是陕西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发起于民间,是村民们农闲或者庆贺丰收时的一种艺术形式。演奏时,表演者左手竖抱渔鼓、右手拍击鼓面。这一艺术形式融合了南北文化的精华,既展现了楚文化的细腻温婉,又体现了北方文化的粗犷豪放。“我们把这个古老的民俗打造成游客可参与的体验项目,反馈很好。”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毛家锋说。

得知朱家湾村入选“最佳旅游乡村”后,商洛学院的苏丹籍教师汉森就一直想到实地看一看。不久前他终于成行了,住民居、逛老街、打糍粑、品山茶……一番体验后,他说:“这个中国乡村让我目不暇接。下一次,我要带上朋友、家人一起来。”

“在朱家湾,游客既可以在绿水青山间‘躺平’,也可以参与各种体验性项目。”毛家锋告诉记者,2023年以来,朱家湾村利用秦岭老屋、古道遗迹等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挖掘本地文化,打造了更多体验性项目。“村党支部牵头,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不仅带动本村村民就业,还辐射到了周边村落。我们完善了服务标准化体系,从民宿布草更换到投诉处理时限,都有明确规定。服务标准化是产业升级的关键。去年至今游客满意度达到98%。”

更加惬意的生活

“院外是绿水青山、竹篱瓦舍,院内是黄泥土墙、竹藤茶座,时间似乎在此停下了脚步。”记者在全国甲级旅游民宿阳坡院子二号院“松云山舍”遇到了西安游客张女士,她和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白石青苔、土墙灰瓦、禅音绕耳、竹林映目……阳坡院子位于朱家湾村二组,设计者从自然风光与属地文化中寻到灵感,以陕南原生态乡村为主题,打造了6个不同风格的院落,并配套了农耕体验区、休闲书吧餐饮区、儿童游乐区、休闲运动康养区等功能区。

打造民宿集群,拓展“养”的内涵是入选“最佳旅游乡村”后朱家湾村的新尝试。“我们引入了专业团队运营中医理疗馆,开发了本地药膳,策划了森林冥想、温泉疗愈等活动。”毛家锋说。

作为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柞水十三花”的传承人,村民李春花经营的农家乐在2023年推出了传统宴席“柞水十三花”,食材中包含多种天然中药材,营养丰富。“靠着这桌药膳,两年间,农家乐年收入翻了两番。”李春花说。

上个周末,在朱家湾村岭源柳家民宿,民宿主人李双双一大早就忙活上了。灶台上,火苗呼呼地“舔”着锅底,土鸡的香气飘了出来,一家人忙着为参加秦岭探秘游的研学旅游团队准备午餐。

这几年,岭源柳家民宿的特色农家菜越来越有名气。“最初我做农家乐,感觉只是卖床位没啥竞争力。后来到村里开展研学旅游、企业团建的特别多,经常有客人问我,在哪里能吃到有朱家湾特色的农家菜。所以,我就把打造本地特色美食作为经营项目之一。果然,如今民宿年均收入达到20万元。尤其是今年秋季,每到周末、节假日总是忙得很。”

更为清晰的蓝图

走进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不少游客正在认真观看“四型带动模式”展板,党支部带动集体经济、景区带动自主创业、民宿带动资产收益、项目带动安置就业,对应着朱家湾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

毛家锋告诉记者,朱家湾村的蜕变始于党建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村党支部创新推行“两建三提四带动”工作模式,通过“党支部+股份经济+业态公司+市场主体+农户”,将80%的村民引入了旅游产业链。“我们带动群众开办农家乐、民宿,从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向乡村旅游转型。”毛家锋说。

毛家锋有一本《乡村旅游发展台账》,上面记满了数据:近两年,村里成立了民宿(农家乐)协会、农家厨艺人才服务团,加强民宿、农家乐行业监管和经营指导,63户群众以房屋和土地参股、15户群众以土地和房屋入股19个高端民宿院落,年户均增收1.5万元。

截至2024年末,朱家湾村发展农家乐216家、民宿56家,年均接待游客15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10亿元。

在朱家湾2030年发展蓝图上,有以下目标:年接待游客突破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超5万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村里的动作一个接一个。”毛家锋介绍,“例如,引入国际品牌,建设5家高端野奢民宿,配套森林SPA;推行‘碳中和民宿’认证,2027年前要实现100%民宿清洁能源覆盖;扩建终南山寨非遗工坊,开发‘非遗盲盒’等。我们还要策划‘秦岭四季节庆’,要让朱家湾全年无淡季。”

毛家锋说:“我们正全力以赴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引导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合作社,按比例分享景区门票、民宿经营等收入,力争集体经济年收益超200万元。”

记者离开朱家湾村时,秋日夕阳为这个秦岭深处的小山村镀上了一层金边。沿着“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升级+社区共富”的道路,朱家湾村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记者 任丽)

文章链接:http://www.fjph.vip/news/show-8339.html
文章来源:泉州景点推荐    
 

最新小商品批发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