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太原举办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颁牌仪式暨非遗跨界融合交流活动。会上,专家、学者、传承人、设计师们齐聚一堂,围绕“山西非遗的N种可能”展开深入探讨,并就非遗跨界融合进行主题分享。
活动现场 王文华 摄
非遗传承关键在人。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山西省冀爱芳等49人入选,涉及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九大领域38个非遗项目,填补了22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的空缺。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守护者、传递者。近年来,山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目前,山西有国家级传承人198人,省级传承人1423人,总数位列全国第3。作为戏曲大省,此次山西省有16位传统戏剧类传承人入选第六批名单,其中稀有剧种的传承人有9人;加上前五批次,传统戏剧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共81人,占到全部类别的40.9%。其次,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的手工艺类国家级传承人49人,占到全部类别的24.7%。从年龄结构看,许多中青年传承人入选,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60岁以下的中青年传承人增加了21人,达到43人,占比从14%提升到26%。
颁牌仪式 王文华 摄
活动现场,汾阳地秧歌、二人台、长子鼓书、屯留道情、晋南威风锣鼓、左权开花调、形意拳等项目新入选的国家级传承人进行了表演展示。山西传媒学院副教授高鹏、乔氏“珐花”陶瓷传统手工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乔琳进行了非遗跨界融合的主题分享。高鹏分享道,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传承与商业转化,需注重平衡传统与现代、历史底蕴与时尚潮流、实用功能与视觉美学。通过创意设计项目,将山西丰富的民间美术内容的艺术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借助创新设计赋能,实现价值的延伸,进而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