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角红包”里的文明新风

小编:泉州网发布日期:2025-10-30浏览量:3
核心提示:【关键词】折角红包

  【关键词】折角红包

  【事件】“折个角,心意已收!”最近,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一对新人在举办婚宴时,将宾客的红包轻轻折角便原路奉还。没有折损心意,而且卸掉压力,既守住传统礼仪的本真内核,也减掉人情往来的功利负担,“折角红包”在网络上刷屏,收获不少点赞。

  【点评】

  份子钱,本是亲友表达祝福的温情载体,如今在一些地方却成了“人情债”。有人为礼金愁眉不展,随礼动辄一两千元,倘若婚宴密集,负担着实不小;有人因礼金数额暗自较量,陷入盲目攀比的内耗;有人被人情往来裹挟前行,把人际互动变成“记账式社交”。有调查显示,近七成年轻人表示对份子钱感到压力。

  “折角红包”获得赞誉,恰恰在于它以体面的方式化解了人情困境。折起的是红包一角,放下的是物质执念;奉还的是礼金数额,留住的是真心实意。这一做法既遵循了传统礼仪的形式,又注入了现代社会的文明风尚,也让赴宴宾客卸下了“随礼焦虑”,使婚礼更能体现见证幸福、传递美好的本质。正如有网友所言:“这样的婚礼,满是人情味。”

  这份暖意实践并非凭空而来。“讲心不讲金”的观念,在当地已有几十年历史。20世纪90年代,一些居民办喜事时,会提前在请柬上注明“勿带礼金”,主动为亲友减负。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地方党委、政府的积极倡导,不收礼金在顺德区乃至佛山市成为一种风尚,场合也拓展到老人寿宴、小孩满月、乔迁新居等。不拘礼金厚度,更在意情谊浓度;不重场面铺张,更关注内心真诚;不求物质堆砌,更珍视情感纯粹,这样的礼俗和心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人,展现了化风成俗持久而深沉的力量。

  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天,这样的风潮远不止在佛山一地流行。拿婚事来说,有人创造“电子折角”,在电子转账的份子钱退回备注中注明“心意已收到”;还有人选择旅行结婚、目的地婚礼等形式,寻觅一份别样的幸福回忆……对仪式和习俗更包容的认识、更从容的态度,背后是年轻一代对健康社交的共同憧憬,更是全社会对移风易俗的广泛认同。

  移风易俗不是抛弃传统,而是与时俱进地传承,让其更加贴近时代。近年来,从组织宣讲队走家串户普及文明观念,到订立村规民约划定行为边界,再到成立“红白理事会”进行监督,凝聚政策引导、基层自治与个体自觉的合力,文明风尚的传播有了越来越多的渠道和载体。习俗表现为形式,但往往扎根于历史沿革和人的主观认知。实践经验证明,倡导文明新风不能简单粗暴“一刀切”甚至以罚代管,关键在于找到群众易于接受的模式,于无声处浸润人心。

  传统礼仪的核心,不是物质的对等交换,而是情感的双向奔赴。当人与人的交往不再被功利心牵绊,我们才能更专注于情感本身,让人际关系回归清简本味,流淌真诚温度,沉淀长久信赖。而这,不仅是个人幸福生活的追求,更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需要。 (孔德淇)

文章链接:http://www.fjph.vip/news/show-5208.html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最新小商品批发

 
更多>同类资讯